作者:反歧视评论 时间:2024-11-04 点击数:
2024年第一期
社会性别与人权师资研讨班圆满结束
2024年9月21日至9月22日,由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024年第一期“社会性别与人权师资研讨班”在广东省广州市府上酒店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广州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老师参加了本次师资研讨班。
会议伊始,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周露露发表了开幕致辞。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刘小楠教授主持了破冰环节,与会老师通过介绍名字的由来和含义,在轻松的氛围中彼此熟悉,拉开了研讨班的序幕。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周露露老师致开幕致辞
破冰游戏
参会老师自我介绍
9月2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戴瑞君老师以“国际人权法概述”为主题,介绍了国际人权法的核心概念、发展脉络、法律规范、国际实施机制。戴老师详细解析了两大联合国机制——以《宪章》为基础的机制和以条约为基础的机制。以《宪章》为基础的机制以人权理事会为中心,实施普遍定期审议及特别程序;以条约为基础的机制通过国家报告、个人来文、国家间来文、一般性建议等制度发挥重要作用。戴瑞君老师最后以国际法中妇女权利的规定为切入点,引出了当日下午要进行的专题讲座。与会学者对戴老师分享的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提问并展开深入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戴瑞君老师分享
9月21日下午,戴瑞君老师承接上午的议题,开启了社会性别与国际人权法部分的讲授。她首先回顾了女权运动的缘起、理论流派,接着由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对比引入社会性别理论,并通过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社会实例展现了被建构的社会性别。戴瑞君老师也进一步指出,由于传统国际人权法的公私二分、人权法的内容及国家人权义务的消极性,妇女权利往往被忽视和剥夺。因此社会性别对人权法的建构应运而生,要求扩展人权的概念与内容,重新定义性别平等与歧视:揭露结构性歧视并倡导变革性平等,重构国家人权义务体系。最后,戴老师还阐述了社会性别主流化及其对国际人权法的影响。
茶歇后,原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伯红老师就性别平等和性别歧视问题与参会老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刘伯红老师与领参会老师先就性别平等与歧视问题展开问答互动。随后她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的三个关键原则——性别平等、不歧视、国家/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入手,重点阐述了性别平等与性别歧视的相关概念及内涵,分别介绍了保护性平等、实质性平等、社会性别平等,特别强调了变革性平等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她还分析了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多重/交叉性别歧视、结构/制度性性别歧视等多种形式的歧视,最后通过举例与参会老师积极互动,进一步对以上概念进行识别和辨析。
原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伯红分享
9月22日上午,刘伯红老师讲解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及其在中国的实施情况。她简要回顾了消歧公约的起草背景和三大关键原则,并对公约各部分主要内容作了了概括性解读,也简述了公约的任择议定书与一般性建议。随后,刘伯红老师对中国政府在履行该公约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进行了重点介绍,详述了为保障妇女权利所作的各项努力。最后她就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对中国政府履约报告的历次审议情况,特别是对中国第九次履约报告审议的结论性意见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在执行消歧公约方面依然面临的挑战。
原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伯红老师分享
茶歇后,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刘小楠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禁止性别歧视的立法框架和影响性诉讼。她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性别平等保障的法律框架以及平等工作权保障的法律框架和主要内容,重点解读了《妇女权益保障法》修订内容对妇女工作权的具体保护措施。随后,她介绍了几类就业性别歧视的典型影响性诉讼,包括退休歧视、怀孕歧视、性骚扰等。接着,她深入阐述了四起招聘环节的就业性别歧视诉讼以及跨性别就业歧视诉讼的新发展,并结合自身参与案件推进的经验,分享了这些案件的进展、共同特征及取得的成果。
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刘小楠教授分享
9月22日下午,刘小楠老师围绕社会性别与人权课程的开设进行了经验分享。她首先介绍了国际和我国的法律政策对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社会性别与人权课程的相关要求,并提及联合国消除歧视妇女委员会在关于中国第九次履约报告的结论性意见中对我国性别与人权教育方面的关切的具体建议。随后,刘小楠教授梳理了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社会性别与人权课程的开设情况,并为与会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材与书目参考。
四位曾参与过往年社会性别与人权师资研讨班老师分享了自己在社会性别与人权课程方面的教学经验。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李思老师首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开设性别与人权课程的心得体会,介绍了安排课程内容的方式。她还回顾了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弱势群体的经历,这些经历促使她坚定了深耕人权法领域的愿景,令在场的教师们深为触动。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张强老师结合宪法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分享了在基础课程中融入社会性别视角的经验。他还通过在港澳基本法教学中引入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港澳地区的平等制度,并通过互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韩凌老师介绍了自己如何将社会性别视角融入了国际组织概览、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她分享了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探讨涉及妇女的国际组织和妇女犯罪心理等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起性别意识。与前几位法学背景的教师不同,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李锦顺老师以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强调了如何在教学和实践工作中推进性别平等。他分享了自己在社会调研、宣传、公益等方面的丰富经验,特别着重介绍了在农村推动性别平等的工作方法与经验。他总结了性别社会工作中的服务经验要点,并介绍了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生活各个方面培养社会性别意识。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李思老师分享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张强老师分享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韩凌老师分享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李锦顺老师分享
最后,在刘伯红老师的主持下,与会老师们展开了关于如何在教学中融入社会性别内容的热烈分组讨论,并积极分享了各自的经验。
研讨班于9月22日傍晚圆满结束,研讨班的日程安排与课程内容受到参会老师们的肯定,并表示期待今年第二期师资研讨班的召开。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主办
电话:020-39366733 传真:020-39366717 电子邮箱:gzhumanrights@163.com
京ICP备130194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