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讯 | 刘志强:《中国人权法学理论构建》出版

作者: 时间:2023-12-11 点击数:


商务印书馆2023年11月版


一、作者简介

   刘志强,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学者A岗特聘教授。广东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以人权法学、理论法学为研究方向。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期刊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人权法国家义务研究》《人权史稿》等论著13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等20个课题。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6项奖项。


二、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从理论上梳理中国人权法学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理论,论证了中国人权法学的“人的存在”的面相、价值基础论证范式、人权概念与人权话语关联互构,并对中国人权法学的人权话语体系从演进范式、逻辑构成,到体系表达、法理阐释、合作权构造与最大人权问题进行了全面演绎。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人权法学一系列基本内容进行反思与重构,守正创新,以揭示中国人权法学内在逻辑结构,从而构建出新时代中国人权法学“三大体系”知识体系。

作者国家人权战略把握到位,并且进行了学术化转换理论化处理这种以问题为切入的学术分析与论证,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人权不一样的理解,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与视角。


三、前言

回望我二十多年来的人权学术研究历程,始终围绕以人权为中轴、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诸多学科包抄及交叉研究,从人权史论而人权观念论,从人权观念论再到人权规范论,从人权规范再进人权话语论,从人权话语论再拓人权系统论,用理论来回应现实问题的学术关切。我的学术想法就是想把人权一些大词进行学术化转换,并用理论化进行处理,用学术理论来表达自己对人权的理解,试图以问题为切入进行学术分析与论证,给学术界提供一个思考的框架与视角。


就学术方法而言,从问题意识,到存在什么问题,再到文本提出待证问题,在这三个语境中问题的导向下,具有不同学术价值。提出待证学术问题及其展开,在方法层面来说,至关重要。然而,能否提出学术问题,则是考验一个学者学术基本素养,也是人权学术问题论证的起点。而待证学术问题的提出,则需要建立坐标围绕问题意识进行“前后左右”检索文献和梳理脉络,以便找出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困境),只有梳理清楚后,才能提出待证学术问题。就此意义而言,学术创新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而非填补空白,也非自我认为所谓的“创新”。待证学术问题提出后,需要厘定概念,梳理结构和关系,进行内外维度的纵深论证。因此,提出问题固然重要,论证问题及其展开,也非常重要,这不仅具有实体意义上的“授之以鱼”,更具有方法意义上的“授之以渔”。就此意义上,学术问题如何提出及其论证,具有方法论意义。


就学术与思想关联而言,两者关系值得省思。自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提出学术的四条规范以来,学术研究进路为之一变。但究竟什么是学术,各种界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在对学术概念的诸多界定中,有学者认为,学术在传统意义是指学说。但现代学术一般是指诸多的知识系统和方法系统。我们如果把学术作为思想来看,学术如果融入思想的观照,易于板结和粘滞。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是为学术而学术,学术需要通过转换性的论证和解释成为思想。如果把学术作为方法来说,方法是学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所谓学术创新,其中方法创新当属应有之义。方法如果不与学术联结,学术无法把握和论证,思想也易于琐碎和浅薄。思想与学术是学术研究中一体两面的问题,两者相互为用,相互转化,相互补充。学术与思想是双向互动的,不能把两者绝对割裂开来。换言之,为学术而学术,固然符合学术,但学术需要思想的关照与涵养,思想也需要学术来固定与宣示。因此,学术与思想,存在双向互构关系,思想是学术的内在规定性,学术是思想展示平台。学术乃天下公器,不论中外东西,也无关有用无用。学术在于反思,提出什么观点(思想)固然重要,但如何对这个观点(思想)进行符合逻辑、并达到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的论证,则是最重要的。


中国人权法学的价值在法外,其规范又在法内。就其价值来说,我个人认为,中国人权法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学学科范围之内打圈圈,学术是以问题为中心,需要诸多学科进行交叉包抄与整合融贯性进行研究。就其规范而言,主要是通过人权法教义学来解决法学客观性问题。两者如何融贯,则要做到规范上封闭运作,认知上价值开放,从而提炼出中国人权法学实践面向的法内和法外的法理。学术研究的高度与品位在于理论,任何一本专著,学者的理论论证和理论创新,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如何把问题与理论交融,双线融贯论证,则是考验一个学者的学术底蕴。


本书就是贯彻上述内容的体现。希望通过本书读懂:中国人权法学的学术与学术的中国人权法学。


四、后记

   

在本书的最后,有必要写上几句话,以示交代与感谢。


人权是个伟大的名字,始终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定在。因此,倡导人权,主张法治,致力于人权法学术研究,以微明宏,开拓域,淬炼新知,传播思想,记录思考,培养学术团队,“入则,恳恳以尽责,出则,谦谦以自悔”,乃是我人生追求与学术自勉。


虑及自己深耕人权法学术有年,深知文科学者要站在学术前沿领略高光时刻,唯一的功夫就是深度钻研学术,以学术质量取胜,才能证明你的存在。因此,即使没有学术平台,则要通过自己努力把自己的学术做好,生成被学术界能客观识别的一系列学术成果,以到达自己就是平台之目的。


2020年我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人民为中心’人权理念研究”(批准号20JJD820008)、中国人权研究会部级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诠释”(批准号:CSHRS2020-02ZD)与广州大学第一批科研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特色人权话语体系研究”(批准号:YM2020010)三个项目。由于议题相近,这几年来,我几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在这些项目的研究之中,本书问世就是这些项目衍生的阶段性成果体现。这些学术成果不同时间刊发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政法论坛》《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人权》《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界》《学术论坛》等期刊上,在此非常感谢以上期刊及其主编、责编对本人的厚爱与提携。


在此,我要特别要感谢我的学生林栋、闫乃鑫、李越开对本书的学术帮助与贡献。他们在师从我读研期间,他们接受了我严格的学术训练,林栋洞见迭出,乃学品坚韧,越开才识超拔,三年师生缘分,一体并肩作战,相互成就。既然选择了学术,就要以学术为乐业与志业,读书中抒写情怀和热爱,在学术中彰显道义与担当尽管林栋、乃远赴他校读博,但就学术研究来说,对我们来说却是永无止境的远航。希望他们在社会上或学术上,保持良知,努力前行。


在此,非常感谢商务印书馆王静责编对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劳。


在此,非常感谢广州大学法学院创新步云班我指导的本科学生(2021级法学212班)何洁铭同学整理了本书的参考文献。


本书作为学术专著,业已杀青。唯有经常铭念人权,努力通过教诲与教育促进对权利与自由的尊重,才是救赎之道。

此为后记。


                                             刘志强 教授

                                                   2022年12月17日

                                                   于广州寒舍书房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主办

电话:020-39366733  传真:020-39366717  电子邮箱:gzhumanrights@163.com

京ICP备13019420号-1